性味:
苦甘,寒。
《唐本草》:味甘,平,無毒。
李杲:微苦,寒。
《本草述》:甘,平微寒。
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苦甘,寒。
歸經:入肝、胃經。
李杲:足少陰經。
《本草衍義補遺》:入陽明、太陰經。
功效:
清熱解毒,利尿散結。治急性乳腺炎,淋巴腺炎,瘰鬁,疔毒瘡腫,急性結膜炎,感冒發熱,急性扁桃體炎,急性支氣管炎,胃炎,肝炎,膽囊炎,尿路感染。
《唐本草》:主婦人乳癰腫。
《本草圖經》:敷瘡,又治惡刺及狐尿刺。
《本草衍義補遺》:化熱毒,消惡腫結核,解食毒,散滯氣。
《滇南本草》:敷諸瘡腫毒,疥癩癬瘡;祛風,消諸瘡毒,散瘰鬁結核;止小便血,治五淋癃閉,利膀胱。
《綱目》:烏鬚髮,壯筋骨。
《醫林纂要》:補脾和胃,瀉火,通乳汁,治噎膈。
《綱目拾遺》:療一切毒蟲蛇傷。
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清肺,利嗽化痰,散結消癰,養陰涼血,舒筋固齒,通乳益精。
《嶺南采藥錄》:炙脆存性,酒送服,療胃脘痛。
《山東中藥》:為解毒、消炎、清熱藥。治黃疸,目赤,小便不利,大便秘結。
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清熱解毒,涼血利尿,催乳。治疔瘡,皮膚潰瘍,眼疾腫痛,消化不良,便秘,蛇蟲咬傷,尿路感染。 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:清熱解毒,利尿,緩瀉。治感冒發熱,扁桃體炎,急性咽喉炎,急性支氣管爽,流火,淋巴腺炎,風火赤眼,胃炎,肝炎,骨髓炎。